【Application Note】寻找更快、更有效的聚合物和化合物分析方法
引言
塑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保持塑料的完整性,通常会添加抗氧化剂等添加剂。出于质量和安全考虑,必须监测这些添加剂的最终浓度。本文中,使用三种CEM提取产品(MARS 6?、Discover Prep?、和EDGE)从聚合物薄膜中提取了Irganox 1076和Irganox 1010。这三种系统都能够高效地从聚合物薄膜中提取所需的添加剂,回收率高且RSD值低,表明每个系统的效率和产生可靠结果的能力。
提取方法
将聚合物薄膜切成小方块
样品称量为1克
将其称重并放入MARSXpress Plus?容器、Discover Prep 35毫升瓶或EDGE Q-Cup中
使用20毫升的2-丙醇作为提取溶剂
温度设置为120°C
保持时间分别为:MARS 6为60分钟,Discover Prep为30分钟,EDGE为60分钟
分析
使用Waters ACQUITY H-Class?和PDA检测器
配备Restek Ultra C8 5 μm、150 x 4.6 mm柱
进样量为10 μl
波长设置为200 nm
流动相A为水
流动相B为乙腈
流速为0.5 mL/min
校准标准采用ASTM D6042-96
校准曲线浓度范围为7.5 μg/ml至20 μg/ml,溶剂为2-丙醇
表1.流动相梯度
仪器
图1. MARS 6、Discover Prep 和 EDGE 系统
样品
图2. 聚合物薄膜提取前后
结果
表2. MARS 6的回收结果
MARS 6的回收率被认为是100%。Discover Prep和EDGE的结果与MARS 6的结果进行比较,如下图所示:
图3. MARS 6、Discover Prep和EDGE的回收结果
结论
食品包装中的抗氧化剂分析至关重要,因为抗氧化剂可能会从食品包装中浸出。在本研究中,使用了MARS 6微波消解系统、Discover Prep微波系统和EDGE自动溶剂萃取系统来提取用于食品包装的聚合物薄膜中的抗氧化剂Irganox 1076和Irganox 1010。MARS 6提供的结果被视为每种抗氧化剂的“真实”值。将Discover Prep和EDGE系统获得的提取值与MARS 6的值进行比较。发现这些系统的回收率均大于70%,表明提取效果良好。RSD值也小于10%,表明可重复的提取。因此,CEM公司有三种出色的选择可用于从聚合物薄膜中提取抗氧化剂。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Application Note】寻找更快、更有效的聚合物和化合物分析方法
- 本文中,使用三种CEM提取产品从聚合物薄膜中提取了Irganox 1076和Irganox 1010。这三种系统都能够高效地从聚合物薄膜中提取所需的添加剂,回收率高且RSD值低,表明每个系统的效率和产生可靠结果的能力。
-
- 安谱实验产品方案丨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23种全氟化合物检测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全氟化合物(PFCs)是这几年的检测热点。 全氟化合物(PFCs)是指化合物分子中与碳原子链
-
- 拉曼光谱技术用于聚合物的鉴定与表征
- 拉曼光谱技术用于聚合物的鉴定与表征
-
- GB 5009.26-2023食品中9种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 GB 5009.26-2023食品中9种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
- Nature Communications:纳米红外研究无机纳米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效应
- 近期,来自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伍伦贡大学等学校的科学家们将Bruker的光热诱导纳米红外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相结合,直接探索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级界面区域。
-
- 全氟化合物(PFCs)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顽疾"
- 全氟化合物(PFCs)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顽疾"
-
- 纳米孔技术在自然和合成聚合物的单分子光学表征方面的应用潜力-23年11月发表-《Nanoscale》(RSC出版)
- 开发了一系列工具来解释光信号,以了解各种聚合物的物理行为,实现了高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测量穿孔事件的特征时间,可以获得物体的表观分子量,并能量化不同分子量DNA样本在溶液中的浓度比例……
-
- 福斯轻松测 | 食品中的N-亚硝胺类化合物
- 福斯轻松测 | 食品中的N-亚硝胺类化合物
-
- 食品新标准应对|食品中N-亚硝胺化合物测定(GB 5009.26-2023)
- 食品新标准应对|食品中N-亚硝胺化合物测定(GB 5009.26-2023)
-
- 仪器原理丨为什么检测含硫、含磷的化合物要选择SCION PFPD检测器?
- SCION 特有的PFPD(脉冲式火焰光度检测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火焰光度检测器,特别适合于对含硫、含磷化合物的选择性检测。
①本文由医疗器械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医疗器械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医疗器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医疗器械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医疗器械网(www.120med.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