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科普:一例罕见的着色芽生菌病的案例分析
着色芽生菌病( chromoblastomycosis,CBM)是一种由暗色孢科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或内脏病变的深部真菌病。主要由于孢子植入外伤的皮肤引起,常见病原菌包括裴氏着色霉、紧密着色霉、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嗜脂色霉等。病情发展可逐渐演变为结节样、斑块样、肿瘤样、瘢痕样及疣样皮损,经久不愈,伴致畸风险,并有演变为鳞状细胞癌的可能[1],可危及生命。该病患病程长,未到医院进行活检病理检测,未能对因治疗,病情反复,属于罕见病例。
患者,男,81岁,20余年前外伤后左上肢局部出现红色斑块、结节,并逐渐蔓延至左前臂,斑块、结节反复破溃、流脓,并遗留大量增生性瘢痕,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半年前左前臂处再次出现约鹌鹑蛋大小溃烂面,少量渗液,偶感痛痒,自行中草药粉外敷,效果不佳。3周前至当地医院就诊,予抗感染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于2022年10月06日因“左上肢反复溃烂20余年,加重伴红肿、渗液3天”拟“皮肤溃疡”入院治疗。
体查:T 36.5℃,P 89次/分,R 19次/分,血压153/88mmHg。神清,心肺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专科体查:左上臂下1/3至左腕部处见一不规则增生性瘢痕,范围约7cm×35cm,跨肘关节,肘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受限,屈曲活动尚可;左肘窝瘢痕基础上见一大小约1cm×3.5cm糜烂面,无明显渗液;左前臂中下段瘢痕基础上见一不规则溃疡面,范围约7cm×12cm,基底见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渗液明显,其上见黑色粉末覆盖,溃疡边缘呈淡紫红色;左手中度水肿,皮温稍高。余躯干、四肢散在红斑、斑丘疹。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图1)、CRP、SAA(图1)、凝血四项(图2)、糖化血红蛋白(图3)、免疫常规(图4)、细菌培养(图5)均未见明显异常。目前未排除特殊感染可能(考虑着色芽生菌病可能性大),行皮肤病理活检(图6)和完善特殊染色(图7)检查明确诊断。
图1 血常规、CRP、SAA
图2 凝血四项
图3 糖化血红蛋白
图4 免疫常规
图5 伤口普通培养,无菌生长
图6 病理常规HE报告
图7 病理特殊染色报告
直至2023-07-27陈稳主管技师电话回访患者,其治疗后已达到临床痊愈,停药半年未见复发。
该病患多年前上肢外伤后反复破溃且大量增生性瘢痕。忍受了20余年的病痛折磨,都未能找到病因。
分析其外部因素:1、医务人员对该罕见病了解较少,普通群众甚之,我们对该病的宣传不足。2、基层医院未开展对该病相关的病理学检测和其他实验室检测,如病理组织切片高碘酸﹣无色品红法(PAS)等检测真菌的项目、真菌培养、二代NGS等。3、自行外用药,刺激患处,容易诱发病菌的繁殖导致皮疹的扩大;
分析其机制因素:真菌一般不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其致病作用可能与在人体内繁殖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所产生的酶类、酸性代谢产物有关。免疫学相关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国外有研究指出IL-17的表达较正常皮肤增加,而Treg 细胞、TGF-β、IL-6和 IL-23的表达与正常无异,Treg细胞和 Th17细胞比例上的失衡不利于CBM 患者的免疫系统抵御真菌的侵害[2]。国内不少患者皮损持续多年不消退,其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计数正常,可能与治疗周期未达到有效疗程有一定相关性[3]。
着色芽生菌病全国各地均有散发,集中在山东省、河北省和广东省[4]。着色芽生菌病诊断是基于临床特征和真菌的证明,真菌证明包括真菌直接镜检、病理活组织检查以及真菌培养。另外需要与皮肤结核、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麻风、梅毒、利什曼病等其他感染性皮肤病相鉴别。
诊断着色芽生菌病重要证据是观察到成类圆形、直径约4到12微米 、暗棕色、厚壁、有分隔的硬壳小体[5](图8~9),而在抗酸染色由于暗色真菌细胞壁色素与复染蓝色色素叠加把真菌孢子壁染色黑色轮廓(图8)。如果需要进一步区分何菌种需要用真菌通用引物对培养菌株进行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结果通过Genbank比对鉴定。
图8 抗酸染色 方框内为硬壳小体
图9 高碘酸﹣无色品红法(PAS)箭头处为硬壳小体
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明角质混合组成,含有多糖。而HE染色法中,难以有效着色,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用高碘酸无色品法(PAS)(图9)能染成红到红紫色,真菌染色效果甚佳。其原理是真菌菌壁的多糖被高碘酸氧化游离出醛基,然后与无色品红结合成新品红色复合物而显色。
在没有实验室条件进行真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基层实验室大可以运用该方法在内的特殊染色技术,比如GMS、PASM、抗酸染色等方法对病理活检组织检测,方法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真菌染色阳性率极高。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患者病情。
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病史长,往往都有多次多家医院就诊史,治疗周期较长,心理和精神压力都较大,这种慢性皮肤感染性疾病。由于着色芽生菌病引起为鳞状细胞癌的报道也不少,应定期进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转化为鳞状细胞癌,同时,对患者及家属积极进行宣教,了解疾病过程及潜在的危险,以便对疾病进行及早干预,改善预后。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关爱关心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治疗状态[6]。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技术科普:一例罕见的着色芽生菌病的案例分析
- 着色芽生菌病( chromoblastomycosis,CBM)是一种由暗色孢科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或内脏病变的深部真菌病。主要由于孢子植入外伤的皮肤引起,常见病原菌包括裴氏着色霉、紧密着色霉、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嗜脂色霉等。病情发展可逐渐演变为结节样、斑块样、肿瘤样、瘢痕样及疣样皮损,经
-
- 【显微课堂】眼科案例分析 | 角膜移植
- 【显微课堂】眼科案例分析 | 角膜移植
-
- 前沿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油泥含油率检测中的应用
- 油泥是一类具有资源回收价值的含油固体废物。低场核磁共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一般在2min内完成对油泥含油率的检测,可以对油泥的油回收水平进行快速评估,以及对油泥处理工艺进行实时评价。
-
- 探微知著:微塑料多维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探微知著:微塑料多维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 ASMS 2024 | SCIEX全新ZT Scan DIA质谱采集技术引领生命科学前沿
- ASMS 2024 | SCIEX全新ZT Scan DIA质谱采集技术引领生命科学前沿
-
- 赛恺泽,ASCO,前沿技术……一起回顾细胞治疗2024高光时刻~~
- 赛恺泽,ASCO,前沿技术……一起回顾细胞治疗2024高光时刻~~
-
- 高通量毛细管电泳技术,开启蛋白药物分析新纪元
- 高通量毛细管电泳技术,开启蛋白药物分析新纪元
-
- 【巴爷爷的博客】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技术在蛋白多肽领域的应用
- 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技术在蛋白多肽领域的应用
-
- 寡核苷酸GMP产线的工程技术挑战及全工艺解决方案
- 寡核苷酸GMP产线的工程技术挑战及全工艺解决方案
-
- 顺磁小课堂52期 | 对于具有顺磁性中心的蛋白质或进行了自旋标记的蛋白质,可否用顺磁共振技术进行测试?
- 顺磁小课堂52期 | 对于具有顺磁性中心的蛋白质或进行了自旋标记的蛋白质,可否用顺磁共振技术进行测试?
①本文由医疗器械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医疗器械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医疗器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医疗器械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医疗器械网(www.120med.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 长光辰英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建立国际水平的生命科学光学工具平台
- 高考必胜 丨 且踏浪起航,乘梦越山海
- 应用 | 影响喷墨打印质量的重要参数 - 润湿性
- 基理动态|贺“2024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创新培训班”及“202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培训会”成功举办!
- 前沿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油泥含油率检测中的应用
- 拼手速 | “破卷出新”FBIF2024食品创新展,免费赠票!
- 收藏!超全的水凝胶3D细胞培养全流程干货,一看就懂~
- Need | “你的”科研产品需求,我们来满足!(内含福利)
- 探微知著:微塑料多维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REMOTE SENS ENVIRON》--基于S185高光谱数据消除冠层光谱土壤背景影响实现叶片叶绿素含量监测
作者榜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