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速递 | ONOO-触发近红外余辉纳米颗粒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实时监测及治疗研究
来自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的张丽苹老师课题组设计了由BDP-4和Cur-CL单元组成的ONOO激活的近红外余辉图像引导纳米颗粒,可以特异性和敏感性地评估内源性ONOO-水平,以揭示I/R脑损伤的进展,并动态监测姜黄素的释放,以进行安全的IS治疗。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该文章,希望对您的科学研究或工业生产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应用方向:缺血性脑卒中、近红外余辉图像、内源性ONOO、聚集诱导近红外发光
缺血性中风(IS)是由大脑缺氧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是全球死亡和严重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目前,有效时间窗口内的溶栓已被认为是临床IS治疗的金标准,不幸的是,溶栓后会突然发生氧化应激,导致有毒的活性氧和氮物质(RONS)的释放,从而恶化继发性缺血再灌注(I/R)脑损伤,使近40%的幸存者致残,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氧化应激的一种独特成分,过氧亚硝酸盐(ONOO-)与其他RONS相比显示出超高的毒性,因为其对脂质、线粒体和DNA的破坏性硝化损伤。此外,损伤区ONOO的微环境浓度与IS后的神经炎症和神经毒性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副产物(尤其是ONOO-)对IS的治疗有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和消耗ONOO-是至关重要的临床因素。
近日,来自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的张丽苹老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了题为“Near-Infrared Afterglow ONOO?Triggered Nanoparticles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of Early Ischemic Stroke”的文章,首次报道了一种通过NIR余辉开启和激活,并用于IS协同治疗的前体药物。
图.(A)BDP-4/Cur-CL NP的制造、药物释放和近红外余辉发光的示意图。(B)分子结构转换协议。(C)用于IS的BDP-4/Cur-CL NPs示意图。
作者设计了由BDP-4和Cur-CL单元组成的ONOO激活的近红外余辉图像引导纳米颗粒(命名为BDP-4/Cur-CL NPs)。该系统可以特异性和敏感性地评估内源性ONOO-水平,以揭示I/R脑损伤的进展,并动态监测姜黄素的释放,以进行安全的IS治疗。BDP-4/Cur-CL NPs表现出明亮的NIR余辉发光(最大增加732倍)、高灵敏度(检测极限,LOD=82.67nM)、高能量转移效率(94.6%)、深层组织穿透(20mm)以及突出的抗凋亡和抗炎作用。通过使用这种复杂的设计,BDP-4/Cur-CL NPs在小鼠体内I/R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激活NIR余辉信号并提供三重功能:(i)准确区分I/R损伤和正常区域;(ii)内源性的实时报告病变区域的ONOO水平;(iii)动态姜黄素释放状态的监测。此外BDP-4/Cur-CL NPs有效降低细胞凋亡,增强存活率,减轻神经炎症,减少梗死体积和增强的卒中结果。
成功通过化学修饰来调节BODIPY的光物理性质和产生1O2的能力,从而优化其发光性能。由于BDP-4具有亮近红外荧光发射,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良好的1O2生成能力,为实现AIE长余辉在脑卒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引入具有特异性ONOO响应基元,实现对化学发光型探针的发光强度、发射波长、发光效率、发光时间和特异性响应性质的调控。之后,将其与姜黄素通过可响应性断裂的化学键连接,设计合成出新颖的对ONOO具有特异性选择性启亮功能的化学发光探针分子BDP-4/Cur-CL。在没有ONOO-的情况下,余辉信号和姜黄素的释放不会发生,但在ONOO刺激下,亮度高达732倍,姜黄素的释放率到达86%。BDP-4/Cur-CL NP表现出明亮的近红外余辉发光(697nm)、极好的灵敏度(LOD=82.67nM)、高能量转移效率(94.6%)、深组织穿透(20mm),有望为在脑卒中精准诊疗提供新材料和新思路。
通乳铁蛋白和姜黄素修饰化学发光分子BDP-4/Cur-CL NPs实现对OGD/R处理HT22细胞高效清除自由基的同时,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 减少氧化应激的产生,实现协同联动,提高神经元修复效果。
综上,文章成功构建了ONOO-激活的具有IS早期诊断、实时报告、药物追踪和治疗功能的BDP-4/Cur-CL NPs,并在体内实验中获得的激活的近红外余辉信号具有三个功能:(i)即时准确区分损伤和正常区域,用于IS早期内源性ONOO-检测;(ii)实时报告病变区域内源性ONOO-水平,监测IS的进化机制;(三)动态监测姜黄素的释放状态。所释放的姜黄素类药物能有效减少MCAO脑卒中小鼠的凋亡,提高存活率,减轻神经炎症,减少脑组织损失,改善认知能力。文章为基于近红外余辉的脑卒中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ami.3c08033
相关产品
本文中近红外余辉发光测试使用公司的OmniFluo990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完成。OmniFluo990为模块化搭建结构,通过搭配不同的光源、检测器和各类附件,为紫外/可见/近红外发光测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也为疾病的早期诊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有利工具。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内容
免责说明
北京仪器有限公司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含图片)来源于原作者提供或原文授权转载。文章版权、数据及所述观点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之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同时,我们也热忱欢迎您投稿并发表您的见解观点。
尊敬的用户朋友:
您好,首先感谢您对的信任与选择,为了能更好地为您提供优质产品及满意的服务,更能贴近您的需求,我们秉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进行2024年度“客户满意度”调查。诚挚地邀请您抽出3-5分钟的时间填写此次调查问卷,向我们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具体如下:
(请填写真实信息,以免影响兑奖)
调查问卷提交完成后,均可参加抽奖活动,添加客服13810664973微信“zolix8888”进行兑奖。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北京仪器有限公司所有
特色栏目
丨关于我们About Us
欢迎咨询:010-56370168-696
邮箱:marketing@zolix.com.cn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用户速递 | ONOO-触发近红外余辉纳米颗粒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实时监测及治疗研究
- 应用方向:缺血性脑卒中、近红外余辉图像、内源性ONOO-、聚集诱导近红外发光
-
- siRNA体内递送的高强度极限大小脂质纳米颗粒的微流合成
- 脂质纳米颗粒是治疗癌症应用的小干扰RNA(siRNA)载体,这里显示了允许在纳升级进行毫秒混合的微流体混合技术,可重复生成极限大小为20 nm或更大LNP siRNA系统,并在多态性指数低至0.02的广泛条件下基本上完全包封了siRNA。
-
- Nature Communications:纳米红外研究无机纳米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效应
- 近期,来自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伍伦贡大学等学校的科学家们将Bruker的光热诱导纳米红外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相结合,直接探索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级界面区域。
-
- 可调刚性PLGA壳-脂质核纳米颗粒在2D和3D肺癌细胞模型中增强肺siRNA递送
-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探讨设计非病毒siRNA载体以增强吸入肺肿瘤治疗的可行性。在这里,通过在载有siRNA的阳离子脂质体(Lipoplexes)上涂覆PLGA,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了壳核基聚合物-脂质杂化纳米颗粒(HNPs)。
-
- Andrew+移液机器人新技能 | 高通量制备用于递送mRNA的脂质纳米颗粒(LNP)
- Andrew+移液机器人新技能 | 高通量制备用于递送mRNA的脂质纳米颗粒(LNP)
-
- 利用混沌微混合器理解微流控器件中脂质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
- LNPs的大小是影响药物递送效率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鱼骨形混合器芯片,实现了10nm尺寸的LNPs最佳停留时间的调谐。对30、40和50nm尺寸的LNPs,在临界浓度下所需的停留时间分别为10、15-25和50 ms时间。
-
- NxGen技术-快速实现纳米颗粒的放大生产
- 欢迎文末扫码下载相关资料
-
- 细胞与基因疗法新突破:脂质纳米颗粒助力高效无害的体外基因编辑
- 更多相关内容,欢迎文末扫码下载Cytiva LNP解决方案
①本文由医疗器械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医疗器械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医疗器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医疗器械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医疗器械网(www.120med.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