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网(120med.com)欢迎您!

| 登录 注册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库-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直播- 视频-课程

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医疗器械网> 资讯中心>为度编码微球,赋能流式荧光创新发展!

为度编码微球,赋能流式荧光创新发展!

来源:苏州为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分类:动态 2023-11-20 10:10:46 21阅读次数


高速高效的联检技术

流式荧光技术(液相芯片)是既可用于蛋白、又可用于核酸检测的新型多重联检技术,是暨化学发光之后,IVD行业内最受瞩目的细分领域之一。除了具有与化学发光相媲美的检测性能以外,流式荧光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次检测可同时出多项结果,检测速度更快,检测效率更高以及有效减少了样本用量。同时,流式荧光技术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检测需求,可根据用户需要灵活组合检测指标,与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高速增长的市场潜力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预计2024年,我国IVD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88亿元,2019-2024年CAGR达到16.2%。免疫诊断是我国IVD市场中最大的细分板块,市场占比约为36%。化学发光技术正逐步替代酶联免疫检测,成为免疫诊断中最主流的检测方法。有研究报告指出,鉴于流式荧光的技术特点,有望取代一部分化学发光的市场,对标空间或达百亿。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机体的成分发生免疫反应,造成损害而引起的疾病,可以累积于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免疫疾病种类有一百多种,总体发病率在全球占10%左右。2018 年我国自身抗体检测市场规模约为11.57 亿元,预计2023 年市场规模达到22.28 亿元左右,2018-2023 年复合增长率在14%左右。在美国,流式荧光平台占据自免检测市场70% 以上的份额。在我国,随着自免患者就诊意愿提升、风湿免疫科建设和自免疾病治疗药物降价等因素驱动下,国内自免检测市场预计较当前行业规模有3倍以上发展空间,而流式荧光平台也将成为自身抗体检测的主流方法。


高通量检测核心要素-磁性荧光编码微球

磁性荧光编码微球指具有磁学性质的荧光编码微球,具有可进行磁性分选的特点,是多重流式荧光技术的核心要素之一,适用于自动化检测平台。当前主流的编码方式是将荧光染料分子通过溶胀法掺杂于聚合物微球中,并且可以通过将微球粒径、染料种类和浓度进行组合来提升编码容量。

随着流式荧光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愈加广泛,临床客户对于联检重数的需求也在增加。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掌握微球编码技术的企业,为度通过采用不同微球粒径和染料浓度的方式来拓展编码数量,重磅推出4μm九重磁性荧光编码微球,连同此前的5μm九重磁性编码微球,编码总数可达18重。微球粒径均一、具有超顺磁性,是流式荧光自动化的优选方案,为客户开发联检试剂提供了多种选择。


为度磁性荧光编码微球性能验证结果展示:


1.

荧光分布

各信号峰之间区分明显,无重叠,可用于18个指标检测。


2.

荧光本底

低背景信号有效提升检测灵敏度。


3.

 微球光学稳定性-APC荧光强度

将不同荧光强度的4μm、5μm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经37℃加速14天,微球荧光信号强度均保持稳定。


4.

微球光学稳定性-持续曝光

将5μm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在室温条件下曝光10天,APC荧光强度保持稳定。


5. 

微球性能验证-与进口微球对比

在IL-6项目中,VDO 5μm磁性荧光编码微球与进口微球的反应性基本一致,且VDO微球具有更高的信噪比。


为度磁性荧光编码微球产品推荐

订购联系方式

市场部微信:vdo-marketing

QQ:3004645756

电话:18761986090

邮箱:marketing@.com


关于我们


为度坐落于美丽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与BioBAY作为生物产业发展创新基地的定位高度一致,多年来快速发展,凭借在产品研发方面的孜孜探索和在管理方面严谨、务实的态度,在生物科技领域异军突起。


为度诞生于2014年,多年来稳扎稳打,持续挖掘行业深度价值,不仅专注于微球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技术,同时还为生命健康产业提供流式细胞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整体解决方案及高质量的体外诊断技术,并成功完成了多项前沿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为度以“成就生命健康”为使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生物医疗科技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展望未来,为度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和高水准的解决方案,持续为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视频号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医疗器械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医疗器械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医疗器械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医疗器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医疗器械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医疗器械网(www.120med.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3-09-18 16:20:36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作者榜